以全球來算,機構投資者數以千計,他們的成立目的、投資取態、甚至管理風格都截然不同。但是他們的回報要求,往往比行外人士及散戶所估算的為低。例如在地產界,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所雄踞的全幢商業樓市場,核心資產的回報要求只是每年約8%至10%。這個要求,當然比只投資定期存款或購買政府債券的兩三厘為高,但卻遠遠不及畢非德、李嘉誠等做到的每年超過20%。機構投資者較低的回報要求,原因就是他們追求長期穩定回報。

機構投資者在設定投資組合時,都有明確的目標用途。例如成立退休基金的目的是向一眾會員派發退休金;慈善基金亦一般有特定的慈善用途,需要每年支持基金成立的目標。換句話說,無論機構投資者是如何成立,資金規模多大,資金都會有特定用途。因此,在決定投資目標之初,機構投資者都會計算出他們的資產負債比重,計算出具體的支出需要,再與自己的資金池比較,然後算出具體的投資回報率。

節錄自楊書健著作《息賺秘笈》,歡迎訂購: 實體書、電子書

簡單舉例說,諾貝爾獎每年的獎金是每個獎項900萬瑞典克朗(約110萬美元),因為有5個獎項,所以每年所需要準備的獎金資金,就是4500萬瑞典克朗。根據公開文件,負責獎金的諾貝爾基金在2015年年底的總資金為40.6億瑞典克朗。因此,單單是維持諾貝爾獎獎金,諾貝爾基金就需提供超過1%的回報。再計及諾貝爾基金贊助的其他活動所需的經費,以及對沖通脹所需的長期回報,就能設定諾貝爾基金所需要的投資回報。

因此,不少個人投資者面對的息賺投資問題,機構投資者往往都曾分析過。所以,奉機構投資者為息賺教教主,思考及學習他們的投資手法,對個人投資者亦有一定的益處。

必學招式一: 「儲股賺息」── 長期投資在乎尋找股王

除了學習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手法,建立長線投資收息股組合,亦是提供穩定回報的方法之一。 假如長線投資收息股,那麼這些股票必須長期保持企業優勢,否則物換星移,企業優勢不再,股價必會受壓,「賺息蝕價」之後,結果得不償失。就算沒有「賺息蝕價」,選錯股票的話,增長率亦會受壓。例如七十年代,新鴻基地產、合和實業、長江實業、恒隆地產及大昌地產合稱華資地產五虎將。假如投資者由1990年底,香港股市見底之後各買入1萬元,到了2018年底資產價值亦有不同。

所以一旦涉及長期投資,必須考慮企業的長期競爭力,也就是要尋找可以長期跑贏同儕的股王。股王的生意增長較快,結果反映在每股的盈利增長以及淨資產值等估價增長之上。楊書健就曾例出了本港所有房託過去5年的每股股息增長,結果亦應該不意外。長期跑贏大市的領展,在2012年到2017年期間每股股息増長的確是全港所有房託之中最高。其他例如置富產業信託以及陽光房地產信託等,增長率亦較其他房託為高……

 

節錄自楊書健著作《息賺秘笈》,歡迎訂購: 實體書、電子書

更多楊書健搶手書籍 《環球房託砌出現金流》 及 《這些房託值得買》: 按此購買